天气预报15天查询> 佛学> 【佛经故事】佛子当言诸爱语

【佛经故事】佛子当言诸爱语

更新时间: 2024-04-28 05:53:03     

一 【佛经故事】佛子当言诸爱语

其实在现实生活中,并不是只有人才会这么现实,并不是只有人听到不好听的话会对你反感,其实牲畜都有可能因为不好听的话而背叛你,又更何况是人呢?本期佛经故事,带你来看看佛子当言诸爱语。教你懂得大道理。

从前,释迦佛陀在只园精舍说法时,六众比丘在僧众中作毁呰语,呼叫诸比丘「眇目」等偏名,佛陀以此因缘呵责六众,而后告诉诸比丘说:「汝等当知:在旁生趣的众生闻此毁呰语尚不悦意,何况是人?若人作此毁呰语,于现在世所作事业皆不能成就……」。

佛陀又告诉诸比丘:过去某村庄中住有一位长者,他以驾牛车为业,养了两只母牛,一只名欢喜,另一只名美味。后来,欢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,毛色斑驳,逐渐长大。欢喜所生的牛子,有着广长的角;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却头秃无角。是时,长者为牠们立名,分别叫牠们为欢喜长角,美味秃头。

长角秃头二牛健壮有力,长者就用牠们来拉车。有一天,许多驾牛车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,较量谁的牛力气大。

长者说:「我的牛力气极大。」。

大家问说:「何以证明你的牛力气极大?」。

长者告诉他们说:「可以在险峻的斜坡上使牠们牵拉重车。」他们共立盟约,打赌五百两金钱,契约立妥后,就把牛带到山坡下,使牠拉重车。

这时,长者便唤牛说:「欢喜长角要尽力去拉,美味秃头也要尽力。」秃头牛因主人用轻薄的话来取牠的名而不高兴,便停住不肯挽车。长者看见牛不肯为他拉车,大发雷霆,就用木棍打牛。

诸人笑着说:「算了吧!你要杀死这牛啊!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。」长者因此输了五百两金钱,一气之下,就把二牛系缚在枯树下,准备痛打一番。

在当时「劫初」的时候,动物了解人的意思。这时二牛就问长者说:「您养我们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,我们有什麽过错,为何要遭受这种处罚?」。

长者说:「因为你们害我输了五百两金钱。」。

欢喜长角报告长者说:「主人!那是因为您的口过,而使自己输了金钱,怎能责怪我们呢?」。

长者不以为然,便问牛说:「我有什麽过失?」。

秃头牛告诉长者说:「主人!您何故在众人面前羞辱我?为什麽不用好的名称来叫我,而唤作秃头?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,可以再次和他们共立盟约,在斜坡上牵拉载重加倍的车子,赌金也加倍成一千两。」。

长者问牛说:「你现在还要加倍罚我啊?」。

牛说:「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,我定当尽力效劳。」。

后来长者便选一个时间,找当初与他打赌的那些人再做较量,长者又对他们说:「我的牛真的力气极大!」。

大家问他说:「你想求重罚吗?」。

长者回答说:「如果再罚我,对你们来说,有什麽损失?再让牠们在斜坡上拉载加重一倍的车,并且赌金增为一千两。」那些人上次赢得五百两金钱,以为这次可以获得加倍金钱,于是就和他共立契约,然后把牛带到坡下,以重倍载物,令牛拉车上斜坡。

这次,长者改口对牛说:「欢喜,美味,要尽力拉喔!」二牛听后心生喜悦,便尽力牵车到达平地。主人于是获金钱一千两。

此时有天神于虚空中说偈云:「虽有极重载,居在峻坡下,二牛心若喜,能牵出此车。若陈顺意语,二牛闻庆悦,牵车出不难,主获千金赏。是故常爱语,勿作逆耳言,若出爱语时,无罪常安乐。」。

佛陀告诉诸比丘说:「那些旁生类听到羞辱的话时,都会背叛主人,何况人呢?因此比丘(居士同此)不应对他人说羞辱的话。」。

二 佛经故事:袁母往生

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宗教,各个宗教百花齐放,教义也是非常的不同,而佛经作为东方的主要宗教之一,是非常重要的,教义也是善恶因果与修行和非常多的方面,是一个学问非常深的宗教,你知道袁母往生的故事吗?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。

灵岩山,遇一位陈太太者,湖北人也。近年皈依本寺妙公和尚,现住上海,因厌家居繁杂,有碍修行,常来山上静居念佛。一日听然所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,许多愚夫愚妇,一字不识者,平常看他只会念佛,别无所能,到了临终,他之所能,都现出来。

平常许多能文能说者,到了临终,皆不及他所能也。按此理由,岂是阿弥陀佛爱有偏乎。但不过愚夫愚妇,能念念死心,步步蹋实,专归一门。如龙入海,渐入渐深,得佛气分自然无能而能。识得此理,正好念佛也。

彼听此说已,翌日持四照片,对然说云,此我义母袁老太太之玉照也。第一张,我母康健念佛时所摄也。第二张,我母示疾于床时所摄也。第三张,我母将欲西归,预知时至,沐浴更衣,落发受戒之后,右胁而卧时所摄也。第四张,我母临命终时,巍然端坐,口称佛号,见佛来迎,奄然示寂时所摄也。

弟子昨日闻师所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等语者,正与我母种种事实相合也。故今持此照片,特来奉告,请师证明。兹将我母生没各种事实,恭对师前,略陈如下。

我义母袁门姜氏,法名常静,家住湖北汉口。求皈依于清德法师座下,受五戒于汉口圆照寺中。长斋念佛三十三年,至六十九岁生西。平常修行精进,任其寒暑无间。每早刻定四点钟起床念佛,日间专常拜佛。纵遇三伏汗湿,即以海青数件易之。此乃我母平常修行精进如是也。

若见苦人身无衣服,登门乞化者,宁将自身所着而脱与之。或遇贫人无法度岁,故来母家盗物者,母一面令盗取物,一面向厨盛饭,与盗食饱而去。此乃我母平常给施饥贫如是也。有次在归元寺,设千僧斋供众时,应供者,约千余人。闻锅内所办,不足赡食,市上小菜,早已收完,无法再办。母曰,请向锅内再添三担水,后众食之,美味透鲜。此乃我母平常供养僧宝如是也。

至民国三十三年(一九四四年)正月,母略示微恙。偶然哭曰,汉口有大灾难。家人询之,我们怕不怕乎。母曰,我们不甚要紧,人民痛苦难堪。至四月初十后,将欲西归,亲见西方三圣来迎,母知西归时至。嘱曰,汝等速去佛堂烧香,佛来迎我,我要去了。家人云,老太太,既归西方去,须请阿弥陀佛,择一好日期。今天日子平常,不必去也。母曰,我知道。越数日,母曰,汝等害了我,这几天,阿弥陀佛不来也。

家人云,老太太,心莫急,到了西归时至,佛必再来迎接也。至次日,母曰,我愿要坐缸,缸内要放灯草松香,赶快与我一一办好。彼时恰被日兵扰乱,百行罢工,市上独有一口劣货缸,虽已买好,抬未至家,母曰,汝等快接缸。家人云,缸未至。母曰,云何与我买此劣货缸。少顷,数物皆至,家人视之,果然劣货。母又曰,云何与我买此碎灯草。家人云,是整一捆。母曰,汝不信,拆开看。家人拆开,果是碎者。

此乃我母将终心灵格物如是也。至十七早,母曰,我愿要落发,汝等速去归元寺,请首座和尚来,与我说戒。又曰,汝等速烧檀香水来,为我沐浴。至沐浴更衣毕,首座和尚至,为母落发,授沙弥尼戒。母受戒已,即右胁而卧。此乃我母将终身奉戒律如是也。

至二十早,母曰,我今日要归西方去了,汝等速去归元寺,请首座和尚领诸师来,助我归西。至八点钟,首座和尚领诸师至,母命扶端坐椅上,双足跏趺,胸佩戒牒,手持数珠。母曰,将布枕来,垫在背面。复因众人遮路,母面带忧容。众云,我等中间让开。母喜曰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早已来了,汝等勿哭,与我念佛。说毕,自称佛号数声,众同称佛号。至十点钟,母奄然示寂,如入禅定。此乃我母末后安然归西如是也。

至翌日,十点钟,装缸时,端然如故。火化之日,送葬念佛者,约千余人,莫不叹为希有也。收灵骨时,骨带金黄色,得淡白色舍利,大小共七粒。最希有者,母装缸时,身穿海青灰色。至化身后,拾出海青角四条,变成青色,边上线珠累累,雪白分明,人人两手对拉,则不断也。

至三十三年(一九四四年)冬,国军将复,果然汉口遍地皆炸,人民房屋将尽,独我母家,安然无殃。回思我母预言,纤毫无差。正炸之时,有人看见三弹,落我母房。其人抚掌叹曰,可惜陈太太一个好人,这也完了。后探询之,始知分落傍屋焉。识者莫不叹云,皆由袁老太太昔日道行所感,佛力所加,此乃我母身后灵感护持如是也。然欣闻之下,不胜钦佩。

敬按袁太夫人,身后得白色舍利七粒者,即表生平戒行清洁,道心坚固也。火化之后,得海青角四条不坏者,即表生平道行精进,勤苦修持也。病中瓦缸灯草,自未亲见,尚能分明了了者,足证心如清水,有物皆现也。昔日添水代斋,美味透鲜者,此乃诚心所感,愿力所成也。将终落发,虔受沙弥尼戒法者,正合《十六观经》,中品上生,中品中生也。按此各种表现之瑞相,末法时代,堪称希有。

况值时局,正当紊乱,人心惶惶,惊恐不安。临命终时,尚能端坐念佛,见佛来迎,安详西归者,愈为难得之难得也。彼以智人自命,讥诮愚人念佛者,观此而宁不愧死耶。然本非读书文人,从不与人录传记,此亦非陈太太有意请然所录也。因观彼照片,现出实凭确据,恰与陈太太所述各种事实相符,毋容纤毫拟议。令人不觉自然感动,羡慕不已。较之许多虚言装饰者,彼此天渊相隔也。况陈太太,常来山上念佛,一住数月,人人知其道心真切,语无虚妄。即此种种实事,亦从未对人说过。

因日前听然所说,恰与彼母种种事实相合,心即感动,故特来相告。然思此来因,希奇罕有。想必由袁老太太冥中所加,道力所使,假借因缘凑合,成斯往生传记。故此援笔敬录陈太太所述各种事实,与袁太夫人临终念佛坐脱摄影,一并登于《弘化月刊》,以公同志。俾见闻者,作增上缘。愿诸同伦,读是录者,留神观察,深注意焉。

三 佛经故事: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

在我国有非常多的佛经故事,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,佛教在民间的信仰是非常广泛的,而且佛家也是通过故事来感化众人的,非常的具有哲理性,其中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这个故事就非常经典,你知道这个故事吗?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析。

王舍城旁,住有一位非常穷苦,名叫南陀的老太太。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,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,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。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,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,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。说也奇怪,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,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,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,依然在那里燃烧,大放光明。由此可见,供奉神佛,重要的并不在于供物的大小,而是在于是否虔诚。

所谓布施一般而言就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之意。但在《杂宝藏经》中,所劝于世人的却是“无财之七施”:

第一的“眼施”,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;

第二的“颜施”,以笑容待人之意;

第三的“身施”,以清洁而端正的仪容待人之意;

第四的“言施”,以温和的语气待人之意;

第五的“心施”,以真心待人之意;

第六的“床座施”,把坐位、地位或名誉等让给别人之意;

第七的“房舍施”,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子接待访客之意。

如果遇到条件艰巨的人,自身又无有可以帮助的条件,如果是这样的话,在别人有能力布施的时候随即跟着生起清净的欢喜心,也同样的具有功德。

四 佛经故事:佛陀对难陀的开示

在生活中,很多人都为自己所遇到的疑惑纠结不已,这时候其实就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解惑了,而在佛教中就非常多这样的例子,佛教的哲学是非常的具有道理的,想要明白其中的智慧,也是需要自己去动脑思考的,本期佛经故事为你解说。

难陀是舍卫国城里一位富翁的独生子,富翁拥有无数的财产。难陀聪颖绝伦的智慧,躺在床上听人讲解经书,就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非常怠惰不振,喜欢赖在床上睡觉,别说下床走走,就算起身坐一会儿也不肯。

富翁看着儿子这麽善解经论的道理,便邀请外道六师如富兰那这些人来家里教导难陀。在一顿丰盛美味的宴席之后,富翁便对富兰那等人说明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情形,希望他们能调教这位生性怠惰的儿子;于是,几位外道师就随着富翁一起来到难陀的房间,没想到难陀躺在床上理都不理。富翁看着儿子这麽不受教,苦恼地以手托住双颊,不知如何是好。

这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化导众生的时代,佛陀经常不分昼夜观察众生,只要发现有苦难的众生,便慈悲前往为其宣说佛法,使能心开意解,远离烦恼与痛苦。此时佛陀遥见富翁正为孩子忧愁不已,便和比丘们一起来到富翁的家里。说也奇怪,难陀一见到佛陀,便立刻起身为佛陀铺设坐具,并至诚恭敬地顶礼佛陀。于是,佛陀为难陀开示种种法要,并且呵责他赖床、贪睡,又怠惰不振的种种过失。因为难陀非常尊敬、相信佛陀,因此对自己过去的恶习深深自责,并生起惭愧忏悔的心。

最后,佛陀赠予难陀一根檀杖,并且告诉他:“你今后如果能够勤奋,那麽你只要稍稍用心扣打这檀杖,它便会发出美妙的乐声,乐声结束后便能看见地底下所埋藏的一切宝物。”难陀听了佛陀的话,立刻试着扣击这根檀杖,果然听见了美妙的乐声,也看到了地底下所埋藏的宝物,欢喜得不得了,便在心里想着:“我现在不过是稍微努力一下,竟然能获得这麽多好处,如果以后更勤劳,一定会获得无上的大利益。”

从这刻起,难陀一改赖床好睡的个性,他甚至邀约众人一起去大海采集宝物,每次都平平安安地满载而归。更以种种饮食供养佛陀及诸比丘。佛陀因而再度为难陀宣说种种佛法的道理,难陀听得法喜充满、心开意解,立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,并且发大誓愿:“愿以此供养善根功德,作未来世迷愚痴暗众生之眼目;无归依者,为作归依;无救护者,为作救护;无解脱者,令得解脱;无安隐者,令得安隐;未涅盘者,令证涅盘。”难陀发完弘愿后,佛陀听了微微一笑,口中并放出五色祥光。

这时随侍在侧的阿难尊者看见佛陀微笑,恭敬请问:“如来尊贵庄重,一向不随意笑,现在是什麽因缘让佛陀微笑呢?”佛陀问阿难:“你可有看见懒惰的难陀入海采集宝物、满载而归,还以饮食供养佛及众僧?”阿难回答:“是的,看见了。”佛陀继续说:“难陀再经过三阿僧只劫的未来世中,就能成佛,佛号精进力,将会度化无量的众生,我因此微笑啊!”在座的僧众听闻佛陀此番开示,都明了精进的重要性,个个欢喜,依教奉行。

关键词: 佛经 故事 佛子
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:

电话:
邮箱:

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!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-2020 15tqi.com

闽ICP备18026954号-5